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,上交所也出手了 永辉超市从“霸气回怼”到深夜致歉来源:投资快报作者:记者 余以墨浏览数:29次
经历了多批次商品检验不合格、董秘霸气回怼质疑之后,永辉超市(601933)食品安全事件还在持续发酵。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报道阵营,直指公司解释太过“敷衍”,监管机构也出手了。15日晚间,上交所下发监管工作函,永辉连夜发出道歉公告,称将进行“自查自纠”。 反问式回应引发舆论质疑 据媒体报道,2021年一季度,永辉超市在福州、莆田、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食品抽检不合格,涉及共15批次。包含草鲡、冰鱿鱼、正蟹等在内的水产品抽检不合格次数达8次。而在这些被检出不合格的产品中,涉事的多家供应商,都可谓劣迹累累。如早在2017年,福建多福蛋业有限公司就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有关部门处罚过,而江西省易得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,在2016和2017年先后有三批次被抽检出不合格,该公司2020年7月27日生产的鱼皮花生,也被抽检出过氧化值不合格。 不过对于媒体报道和网友质疑,永辉超市在食品安全问题爆发之初,态度却十分的傲娇。公司董秘几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表示,15个批次的品种很少,要看总数占比。“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,一个季度90天、基本上近30万次的检测中,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,你说多不多?当然我们自己也有问题,自测的3000多批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检测到。” 这种理直气壮的回应方式,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,网友质疑公司产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,态度也不端正。“你说多不多?”成功把永辉超市食品安全事件推上当天的热搜。 有业内人士指出,永辉超市抽检不合格项目涉及氧氟沙星、恩诺沙星、镉等,可能引发一系列头晕、头痛、睡眠不良、胃肠道刺激或不适等症状,和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息息相关。 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黑榜上的常客 对于永辉超市食品抽检不合格、董秘辩解,央媒发声评论称,作为一家曾有着“民生超市、百姓永辉”美誉的老超市,永辉超市承载着太多消费者的信任与期待。根据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,今年一季度,永辉超市在福州、莆田、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。其中草鲡、冰鱿鱼、正蟹等水产品抽检不合格次数达8次,确实让人难以接受,让消费者不安。 事实上,这并非永辉超市首次因食品安全问题“翻车”。自2018年以来,永辉超市多次被检出问题食品,遭到多地市场监管局通报。 2019年仅在重庆一地,永辉超市就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23个通告中“点名”,合计有36次的食品不符合抽检标准。 2020年10月至11月的一个月时间内,永辉超市接连出现在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公告中,均为销售不合格产品,多达10次。此外,福建永辉一门店工作人员脚踩冻鱼、合肥永辉一超市葡萄干货柜下现成群蟑螂等事件,均引发舆论关注和质疑。 上交所发监管函 永辉超市深夜道歉 4月15日晚,上交所向永辉超市下发监管工作函,就媒体报道相关事项明确监管要求。同一晚,永辉超市正式就食品安全问题致歉。 永辉超市在公告中表示,针对媒体报道的关于超市商品检测不合格事件,公司高度关注和重视,已成立专项自查小组。公司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广大消费者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致以真诚的歉意,管理层对该事件自查自纠,深刻反省。 永辉超市表示,公司将对超市食品安全制度及流程进行全方位核查,完善治理体系建设,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超市经营者的相关要求,对采购进货执行查验供货商的合法资质证明及索证索票资料;加强上游供应链管理,对商品尤其是生鲜产品进行全面抽检,提高部门责任意识。 股价创两年多新低 公开资料显示,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,注册资本约95亿人民币,法定代表人为张轩松。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,互联网零售,农副产品、水产品、粮油及制品、食品饮料、酒及其他副食品、日用百货的批发、零售等。2010年12月15日,永辉超市登陆A股。 查询软件显示,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涉及数百起法律诉讼案件,案由包括产品责任纠纷,买卖合同纠纷等;此外,该公司曾因“对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,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”等事由受到行政处罚。 经历这几天的食品安全事件发酵之后,永辉超市在二级市场的股价遭遇连续下跌,创近两年多股价新低。截至昨日收盘,永辉超市报6.38元/股。 下一篇: 食品频现蛆虫 消费者应当如何规避?
|